编写完善的教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步,一个系统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以下是92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内容:
?练习二 》
教学目标:
1、进行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的词句练习。
2、写好带有“撇”、“竖”的钢笔字。
3、读读背背一组描写景物的成语。
4、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竖”。
教学重难点:
1、字: 漾、蔫、挎、蹑
2、成语: “高堂广厦” 等八个成语。
3、口语交际:当有人敲门的时候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学习方法。
2、书写“异、齐、养”三个字中的“撇”和“竖”两个笔画。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第一部分
1、审题,指名读题目。
2、出示小黑板: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3、学生自由读原句。
4、小组学生把这两种解释都放入句中自由读一读。
出示:
漾:
① 水面轻微动荡。
② 液体太满而向外流。
5、指名说应选哪一种解释并说明原因。
第二部分
我的十分钟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懂题目要求。
② 小组成员合作,并选择确切的解释。
③ 由组长记录下答案。
2、组织学习小学汇报。
3、师引导其他学生评议。
蔫性子:性格内向,不好动。
挎篮子:胳膊上挂着。
蹑着脚:踮着脚,动作很轻。
第三部分
1、小结:根据上下文确定字词的意思,这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快速、准确地了解一些难解的字词的意思。
2、指定一篇后面的课文,请学生用此法预习生字词。
3、汇报交流。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小组学习。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这几个字中的撇和竖怎样写才好看?
3、轮流汇报讨论结果,指名总结:撇要紧缩,短而弯;竖要舒展,长而尖。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提醒学生观察,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5、学生练习描红、仿影,细细体会。
6、反馈:展示优秀作业,表扬优秀字例和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成语,熟读成诵。
2、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题,审题。
2、我的十分钟
出示8个成语,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读准字音,把成语读正确。
② 结合课前的预习,小组成员合作理解成语的意思。
③ 组长记录下自己小组成员不理解的成语。
3、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
4、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并提出以下问题全班同学交流。
①每一行两个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八个成语有什么共同之处?
5、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口语交际
1、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出示书上的挂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 当有人敲门的时候,可能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② 针对不同的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小组内讨论。
③ 小组内成员根据讨论的结果,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表演。
组织学习小组汇报。
3、师相机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集体讨论:
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①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高敲门者是亲朋好友或非常熟悉的人,就要充满热情,礼貌接待。
② 当自己一人在家时,如果敲门者是陌生人,首先要询问他的身份以及与家人的关系,接着要设法核实。如果一时无法核实,而又觉得有所疑问,甚至发现明显的破绽,那千万不能开门。
5、让学生把讨论的结果连起来说一说。
6、教师总结。
三、教学第六题:学写毛笔字
1、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之分。
2、教师书写,指导运笔方法。
① 悬针竖:逆锋右上入纸,向下行笔,渐行渐提,引申出锋,力送锋尖,悬空回缩收笔。
② 垂露竖:起笔同上,中锋下行,收笔处稍顿再折向左上缩回,藏锋收笔。
③ 要在竖中线上书写,不要歪斜。
3、学生练习书写。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珍贵的教科书》主要记叙了在1947年保卫延安的战争中,延安小学的学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说明教科书的珍贵及当时学习环境的艰苦,体现了革命先辈对后代的殷切希望。
【教学要求】
1、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艰苦和小学生坚持学习的精神;了解革命前辈对下一代的关怀,学习革命前辈不怕牺牲,光荣献身的崇高品质;教育学生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2、在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根据提示,学习给课文分段,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积累词语12个,会用“坚持”、“必须”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难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与课后思考练习2提示的内容相应的自然段,渗透给课文分段的初步训练。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训练用题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时代背景
1947年春天,蒋介石在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后,为挽救其垂死的统治,实行所谓的重点进攻;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国民党兵力达到23万多人。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因而敌军曾先后占领过我军主动放弃的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所有县城。中国共产党疏散了延安的学校、医院、机关、居民。《珍贵的教科书》讲的就是当时,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中,小学生们坚持学习的故事。
(简介时代背景,目的是为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己读课文,完成下列四个句子的填空。
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学生(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后来同学们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于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那捆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以上内容一定要在同学们自学,认真读书的基础上完成,目的一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三在为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的训练做好准备。)
三、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的任务
1、认真阅读每个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在这里,注意教给学生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讨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讲下面内容的
⑴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
⑵情况紧急,“我”和张指导员需要立刻去印刷所取书。
⑶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
⑷教科书和张指导员牺牲前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以上这个练习是渗透分段训练。在教给学生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归纳每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然后再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同一个意思,完成本项训练。如:第1自然段,重点说了四个“没有”,而最困难的是没有书。这是渴望得到书的原因。第2自然段,直接点明了多么渴望每人有一本教科书啊,这是渴望得到书的心惰;并具体说了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咱们有书了!”我们都高兴得跳起来。第3自然段说印书的纸是党中央从印文件的纸里节省下来的。使同学们更加急切地想得到书。第4自然段讲到:“我亮开嗓门喊起来,快把书发给我们吧!”这是“渴望”的进一步表现。这四个自然段都是说的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那么就可以把这四个自然段归并为一个内容,就是第一个小题的内容: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下面几个小题都这样一步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归纳,为突破分段这一难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激情,解题,引入
1、运用课前#三年级# 导语,启发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同学们,每学期一开学,你们都能按时领到崭新的,图文并茂的教科书,学习起来多么方便啊!当你拿到崭新的教科书时,你感到它的珍贵吗?在解放前,在战争环境中,要得到一本教科书是多么不容易啊,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流血牺牲,那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就知道了。
2、出示课题,解题
板书:珍贵的教科书
提问:什么叫“珍贵”?(非常宝贵的,特别好的,价值大的,意义深的。)
全文并没有“珍贵”二字,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二、通过各种训练,理解内容
1、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1~4自然段)
⑴理解“渴望”一词:
①“渴”是什么意思?(迫切的)
“望”是什么意思?(希望)
“渴望”一词是什么意思?(迫切地希望)
②出示训练题板,仿例填空。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渴望”一词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词语。)
“我们”为什么这么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因为没有书,学习条件非常艰苦。)
⑵从哪一自然段可看出同学们学习条件艰苦,他们又是怎样顽强地坚持学习的?
①默读第1自然段。
思考:当时,同学们学习有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出示训练题板,填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②读一读填好的词句,按上述句式回答问题。(通过填空,使同学们清清楚楚地看到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以及他们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前面括号里填的内容是当时遇到的困难,“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书”。后面括号里填的内容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就坐在地上,把小板凳当桌子”;“就用锅烟灰在墙上刷一块”;“就拿黄土块代替”;“就抄一课,学一课”。)
③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最困难的)是(一直)没有书,抄一课,学一课。
提问:第二句多了“最困难的”、“一直”两个词,与第一句比较,意思有什么变化?
(通过这项训练,不但使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还通过句子的比较,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⑶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2~6自然段。
2、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回村的路上,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
(7~10自然段)
⑴提问: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带着什么语气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当时危急情况,读出语气。)
⑵自己读第9自然段
①体会两处省略号的用法
进行讨论: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②指导朗读
(“快卧倒……”情况紧急,说话声音被打断,读时声音要快些。“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来,才发现自己头部受了伤。”省略了我昏迷后发生的事情。读时不要和下文连接太快,要稍适停顿。)
③找出指导员身负重伤的句子。
④根据“趴”、“一动不动”、“完整无缺”、“压”、“染红”等词语,启发学生开展想象;想象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情景。体会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⑤理解重点词语“完整无缺”。
a、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b、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c、这捆书怎样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d、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⑥提问:张指导员醒来后,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引出第10自然段)
⑶读第10自然段
①理解:“书……书……”省略号表示什么?(说话断断续续)
②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并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
③“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④启发学生想象张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补充完整,进行思想教育。
⑤指导朗读。
(根据省略号表示的不同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还要指导学生读出张指导员说话时微弱的但充满责任感的语气。)
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总结提问:这篇课文为什么用“珍贵的教科书”做题目?
引导学生回答:
①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②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③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④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从以上四方面体现出教科书的珍贵。)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己练习读课文。
2、指名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提出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部首;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对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要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2、汇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重点指导:
读音:嗓、隆
字形:“持与待”“嗓与槡”“恨与很”“爆与瀑”“睁与挣”“须与顺”(区别)
书写:隆:右半部中间不要丢掉“一”。
须:左边不要写成“川”。
爆:最后一笔是“丶”。
4、巩固练习:
⑴写出下面生字的部首
须()印()弹()
轰()弱()爆()
⑵数数下面的字是几笔写成的。
移()印()恨()
弹()弱()睁()
三、作业
1、读课文。
2、练习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出示课题,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 ),就知道( );又看见( ),想到( );还看见( ),所以知道( )。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 )齿( )忿( )
玻( )龄( )芬( )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3)因为,所以,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
3、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
4.了解本课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能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词语。结合词句训练,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学习方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西沙群岛: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组成,共有22个岛屿,7个沙洲,另有10多个暗礁暗滩。主要岛屿有永兴岛、东岛、中建岛等。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岛屿群漂浮在三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美丽而纯净。
海防前哨:原意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前沿哨所,代指位于海防突出位置的.地区。
珊瑚
珊瑚: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预习任务:
1、借助拼音会读会认本课生字。
2、能从课文的描述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自主、合作、探究:
1、在课文中画出本课的生字词,读一读。
2、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间交流,借助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3、找己觉得美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
我来闯关:
a、看拼音写词语。
fùráo duījī fēngjǐngyōuměi
( ) ( ) ( )
féiliào shìyè hǎifángqiánshào
( ) ( ) ( )
b、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
五( )十( )有( )有( )成( )结( )
千( )百( )各( )各( )四( )朝( )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了解南海诸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3、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4、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5、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6、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学生自己走进大自然时经历的有趣事情或独特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说教法]
1、美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方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多媒体情景法: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但好奇心强,容易激发兴趣,因此,我运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展示课文相关图片,使学生在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的同时,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语言文字带来的美,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结合本课语言优美,情境奇特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用“自读自悟、美读交流、入景体验,升华情感”等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意境之美,体验探究自然之乐。
[说教学程序]
一、创境质疑,激探究之情。
出示法国梧桐树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法国梧桐树的资料。交流谈话导入课题,鼓励学生看课题进行质疑: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并引导学生联系对梧桐树的介绍,把梧桐树和巴掌连起来,说一句话。这样,一方面注重学生“说话”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学生所叙述的内容都融入了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体现语言学科的人文性。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但对话的基础应是学生潜心融入文本。在学生产生了读书兴趣、探究欲望后,让学生自读全文,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为“美读”打下基础。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3、检查自读情况。
4、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三、指导朗读,深入探究。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不必细细讲解、分析,应重视“读”。因此,教学中教师以读代讲,以评代导。
1、读第一自然段,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读第二部分,了解作者的发现,感受作者的情感。
(1)自由读第第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2)有了新发现后,“我”有什么变化?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此时此刻,作者又有什么感受?(第一次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四、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1、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2、教师小结:我们要走进大自然,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一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有要求认识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资料袋”。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分别是“我们的课余生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这些字一般安排在精读课文后。此外,教材在语文园地一、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里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要求学生认识为止。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学习伙伴的话和文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黄澄澄”的“澄”,在课文里标注的是dēng。
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教材的整合性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任务,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如,第一单元,导语一开始就用诗一样的语言为学生描绘了五彩斑斓的儿童生活情景,点明主题,并用召唤性的语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配以精美的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进入本单元的学习情境中。第二单元导语在点明专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后,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收集名人的资料,更多地了解他们。”目的是为后面口语交际“讲名人故事”做好了铺垫,使单元内的各项学习活动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陶罐和铁罐》,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想想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这段话承上启下,既概括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同时还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提出略读要求。
3、联系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对于这样的编排,审查意见这样写道:“每组教材能围绕专题合理有序地组织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阅读理解与口语交际、习作彼此关联,紧密结合。……使语文各项能力的培养训练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课程理念和提出的课程目标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并重的一个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如课标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其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更能在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如,第一单元的专题是“多彩的生活”。在导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各种儿童生活的画面后,安排《我们的民族小学》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孩子在同一所学校里学习、活动的情景。在这篇课文后,提出开展“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并提示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接着学习两篇分别表现孩子在草地上玩耍和假日里登山游玩的精读课文《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考虑到教材初次安排综合性学习,对这一活动不太了解,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掌握的方法还比较少,因此教材在《爬天都峰》后,编排了“综合性学习提示”,提醒学生注意记录活动进行得怎样,并提供记录的示范供学生参考。接着,教材用一段简洁的话语,概括前面所学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介绍乡村儿童生活的略读课文《槐乡的孩子》。在语文园地里,“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习作”让学生写课余发生的事,“读读背背”编排的是反映儿童生活内容的古诗《小儿垂钓》,“展示台”用搜集邮票、阅读课外书、小组合作办图片展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如,第五单元专题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简短的“导语”点明专题之后,编排《孔子拜师》这篇精读课文,让学生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并在课文之后提出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怎么开展?教材提出了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然后分头行动,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然后学习精读课文《盘古开天地》,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创造天地的一些神奇想象。接下来学习精读课文《赵州桥》,从建筑的层面,了解古代文化的灿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后安排“综合性学习提示”,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做好展示的准备。再用一段简短的过渡语,由古代建筑引到古代绘画,引导学生略读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最后,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一单元的语文学习中,围绕“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专题,开展听说读写各项活动,既培养了语文能力,又增进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有督促和检查。活动后,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开展综合性学习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各个学校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可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如,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单元整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综合性学习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单元学习之前,先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同时明确综合性学习的任务。然后,从多数学生感兴趣的一课开始进行精读训练,根据学习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重组。学习活动中,每一单课的学习都有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将综合性学习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在学完本单元后,进行整体回顾和交流。我学到哪些知识,我掌握了哪些本领。并随机向课外拓展,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三)大量更新课文,合理安排精读和略读两种课文类型
课文是学生积累和吸取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教材在选文方面,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新编选的课文超过一半。有反映中外、城乡儿童生活故事的《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槐乡的孩子》;有反映领袖、科学家优秀品质的《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有反映现代儿童关爱他人的《掌声》《给予树》《好汉查理》;有反映中华优秀文化、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有表现秋天景物的《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许多新选的课文角度新颖,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如《矛和盾的集合》《狮子和鹿》。选文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在文字上做了认真的加工。课文体裁丰富,有散文、故事、诗歌、寓言、神话、科学小品,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从本册开始,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绍等。“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其中,有的是课文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如,《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安排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图片,《蜜蜂》课后对蜜蜂采蜜的一些知识介绍,《玩出了名堂》课后对微生物作用的介绍。有的是介绍课文的主人公。如,《我不能失信》《奇怪的大石头》《孔子拜师》课后,有分别介绍宋庆龄、李四光、孔子的图片、文字。还有的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历史、风俗的介绍。如,《风筝》课后介绍风筝的历史,《给予树》课后介绍圣诞节的风俗习惯。设置这个栏目,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系统: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如,《灰雀》一课,在“‘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思考的问题:“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有的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⑵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奇怪的大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⑶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写法的提示。
⑷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
审查委员高度赞赏了这样的编排方式,他们在审查意见里写道:教材“导学特色突出”“导学内容丰富:有引导读书思考的,有引导动手实践的;有引导单项训练的,有引导综合运用的;还有的引导向课外延伸。形式多样:有的在课前引导,有的.在课中引导,有的在课后引导。尤其课文中的导学设计有新意,把握适度。能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启发引导,有引导体会思想感情的;有引导领悟表达方法的;有联系实际,加以拓展的。对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启发、引导、示范,使学生学会学习。”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
与低年级教材“我会读”“我会写”的设计思想一脉相承,结合中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本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上,改变了过去以布置、要求的语气提出思考练习内容的叙述方式,采用了以激励的口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这不仅仅是形式的改变,而是体现了编写指导思想的变化。其中,有的是以“我能……”“我要……”的方式引领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我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取代过去复述课文的要求。有的是以“我们来讨论讨论……”“我们来交流交流……”这样一些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大家合作学习。如,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之后,用“我很喜欢这所民族小学,让我们交流一下读后的感受。”有的用富有活力和个性的儿童化语言,激励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如,“课文写得真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多么优美的古诗,我要把它背下来。”“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认真读一读。”“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有的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尽量自己解决问题。一种是提出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如,《爬天都峰》一课,“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我们来讨论一下。”《掌声》一课,“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一种是以学习伙伴的探究为引导,激励大家有新的发现。如,《灰雀》一课,“我发现列宁非常喜欢灰雀,你发现了什么?我们都来说一说。”《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这些都反映了教材在转变教学观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的努力。
审查意见这样写道:“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问题,启发讨论和交流,引导发现规律,激励学生展示学习的成果,如,‘读了课文,我有一些不懂的问题想和大家讨论’……这样的语句既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又为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留有空间,也体现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个性化感悟的尊重。”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本册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
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如,“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词语表中的词语,为本课要求写的字或以前要求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不穷尽本课所有的词语。这部分内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做相应处理,要既灵活又扎实。
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课后练习大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如,“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要读出自豪的感情,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在此基础上,教师酌情推荐、检查和组织交流,既体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兼顾基本要求。
4、紧密联系学生的阅读或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随着学生会认、会写的字的增多,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如,《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玩出了名堂》课后安排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给予树》课后安排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3.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容相合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草地变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盛”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出示:小小伞兵随风飞,飞到东来飞到西,降落路边田野里,安家落户扎根基。(蒲公英)
2.介绍蒲公英。
(1)课件出示蒲公英图片。
(2)师生交流:这是什么啊?大家一起说。(蒲公英)是的,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蒲公英吗?说一说。
(3)教师评议,并介绍蒲公英。
蒲公英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头状花序,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花开后随风飘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生命。蒲公英植物体中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营养成分,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同时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可生吃、炒食、做汤,是药食兼用的植物。蒲公英的花中午开,早晨和傍晚不开放。在乡间,它也叫布谷英。
春夏之时,蒲公英开出了一朵朵金黄色的花,其实不是一朵而是很多朵组成一朵,很多花形成一个花絮,每一朵花下面隐藏着一个很小的果,蒲公英的每一个果上,长着很密很长的冠毛,这些带冠毛的小果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毛茸茸的圆球。每当风吹来,蒲公英的种子就被风吹起,落在地上等到第二年春天它又会发芽长大。
3.质疑解疑。
(1)今天,我们要去看一片有趣的蒲公英,走进那金色的草地。(板书:金色的草地),一起读课题。
(2)这金色的草地可美了,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题。读到这里,爱思考的小朋友脑海里会有什么问题呢?
这金色的草地在哪里呢?为什么这草地是金色的?
请你自己读一读这段话吧,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二、分小组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小组长带领组员商量准备用什么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2.师生交流,教师小结,指导提出学习方法。
一读:扫读(扫除障碍读)。小声自由读课文,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把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做上记号,查字典解决。
二读:连读。小组内成员分自然段连读课文,读通课文,检查字的读音。
三读:想读。小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四读:选读。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4.检查自学情况。
(1)(板书生字)在自学生字时,你有哪些困难?(在字音、字型、字义等方面的困难)在自学生字时,你还有哪些好的方法要告诉同学们?师生共同解决困难,教师相机指导理解“一本正经、引人注目、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哪些内容比较吸引你的注意。通过读课文,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三、熟读课文,厘清顺序。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们住在乡下,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
第二段(第3~4自然段):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四、自由朗读。
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