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出有深度的心得体会,我们必须亲身参与并认真感受相关的经历与过程,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更好地吸收新知识,92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党报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党报心得体会篇1
小时候,坐在爸爸腿上,陪他看报纸,用手指着报纸上的大字,用稚嫩的声音大声地读着“人民日报”四个大字,爸爸拿着报纸看得可认真啦,似乎报纸上有着无穷无尽的有趣事,我也饶有兴趣地拿着报纸找自己认识的字。
长大后参加工作,在农村做大学生村官,办公室桌上的《人民日报》、《洛阳日报》会定期的更新,通过这些党报我了解到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群众路线等一系列与党和国家发展戚戚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到原来党报是宣传政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工具,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反映群众呼声的时代使命。
后来,我参加洛阳市招教考试,走上了教师岗位,来到了洛阳市实验幼儿园,天天和3—6岁的孩子在一起。有人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好学生,读党报那是政府机关党员干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教师就可以不读党报,不讲政治了吗?我认为,不管什么职业,特别是一名党员,更要坚持不懈地读党报,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党报是党员干部的精神食粮,在我们单位,每周一的政治学习是必修课,园长精选党报期刊上的文章供我们学习,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教师的教育心得,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党报内容丰富,是鲜活的教材,有党的声音,惠民政策,改革举措,满满的正能量。学思践悟,在党报中反思自己的成长,就能让自己成熟得越来越快,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越来越近。坚持学讲话、读党报,是我园生动的政治思想工作之一,大家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坚持读党报,坚持阅读党报党刊,既是保持头脑清醒、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定海神针”和认真聆听党的声音、深刻理解党治国理政方针政策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自身修养、拥有开阔眼光和恢宏气度、学习政治规矩的最佳选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习,及时掌握党的工作重点和方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思想上、行动上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争做学生喜欢,家长放心,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学党报心得体会篇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是靠勤俭节约发展事业、建设国家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近年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我们的队伍中有所滋长,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现象还大量存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被淡忘了。有的甚至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以为然,认为不合时宜。这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
应当清醒地看到,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扩大了,物质条件比过去改善了,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全体人民的生活还不富裕,国家建设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我们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必须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即使我国将来进一步发展了,综合国力更强大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仍然不能丢。
还应当清醒地看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能够起到砥砺意志、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形成凝聚人心、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我们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不畏艰难,不懈奋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有一个的胜利!
学党报心得体会篇3
终身学习,自觉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基本的操守之一。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了解到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对阅读党报党刊缺乏兴趣,除非临到评职称时,才拿起报纸翻一翻,想着能否在报纸上发一两篇文章,以便应付评职称之用。不少学校用珍贵经费订阅的党报党刊、教育类杂志,极少有人问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浪费,真不如分发到各班教室,以便学生们学习享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党报党刊是登载国家施政方针、内政外交、文化教育政策等的主阵地,是教师获取教育教学资讯的有力载体。教师不爱读党报党刊,只靠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混日子、打发时光,铸就不出真诚的教育信仰、家国情怀,是难以担当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的。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思想道德的引导者、行为举止的示范者,更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为什么大家知道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分数不对,却一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呢?这与教育工作者不注重学习、思想僵化、行为保守、缺少责任担当有很大关系。党报党刊是每一位教师提高政治觉悟、开阔文化视野、增强业务本领的学习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富矿。电脑与手机阅读,不能代替纸质报刊的阅读,纸质报刊更具公信力,更有思想深度。如果读党报党刊能变成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与执行就会畅通无阻,教育事业就会更好地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笔者在近四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经历与见证了一些曾获得“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荣誉的教师,由于其没有不断追求新知的愿望、不爱读书、懒得亲近党报党刊、缺少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洞见,终落得成“教学庸人”“学科原地踏步人”的下场。可见没有自觉学习习惯的教师,在教育实践上是难以走远的。教师的优秀是因为有自觉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不是偶然获得的荣誉称号。教师可以通过对党报党刊以及其他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使自己变得优秀起来,从而使学生受益无穷。
作为身担重责的教师,扪心自问一下,你认真地学习过党报党刊吗?教师不读党报党刊,有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大决策,就会在基层单位发生传播阻滞,导致教师思想认识不高,教育行为急功近利;不去关心国家大事,在是非面前就会失去判断力。有人曾指出:“教师不爱读书的问题,就是教育最大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教师不读党报党刊的问题。
2021年即将过去,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都能自觉地去读党报党刊,在工作中有方向指引,在学习中不断夯实与提高自身的学养与德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重要指示,远离过分的教育功利化与庸俗化,真正促进受教育者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学党报心得体会篇4
《福建日报》2024年5月19日第08版
中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能否获得一份称心的工作?他们能否凭借在学校学的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他们的表现能否得到企业认可?……这些问题,往往是人们在探讨职业教育时格外关注的焦点。而这背后,反映的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否落到实处。
福建船政交通学院航海船舶结构实物模型教学现场。 图源:福建日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往往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办好职业院校的根本要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一系列职教改革文件也都提出要加大产教融合改革力度。
近日,记者通过走访我省部分中高职院校,了解职业教育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果,探索改革新路径。
0 1
“订单式”培养,开辟就业“直通车”
上午8点30分,福州地铁6号线樟岚站,年轻的站务员黄星宇开始了忙碌的一天。列车进站,她都会以专业手信号接车。间隙,她还“客串”到客服中心帮助处理乘客事务。
黄星宇毕业于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与福州地铁集团共建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去年,她一毕业就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入职福州地铁集团,少了很多大学生奔波招聘会投简历的烦恼。
大一下学期经过报名、初选进入“订单班”时,地铁集团在她眼里还是个颇具神秘感的企业。但接下来几年,她系统了解地铁知识,熟知福州地铁的企业文化,神秘感少了,使命感多了。
黄星宇告诉记者,学习过程中,他们接受学校老师和福州地铁派出的企业老师双重指导,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学生们可以提前接触到近乎全仿真的工作环境。“像倒班制度、应急处理流程、站务标准动作,经过学习已经是心中有数,对这份工作也有了自豪感。”
在职业院校探索产校融合路径中,“订单式”培养是重要模式之一。企业“按需下单”,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特定班级,校企双方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黎明职业大学的学生在上实训课。图源:福建日报
“除了合力培养学生,学院也派出老师不定期到福州地铁学习、跟岗,将所学所见带回课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轨道交通学院院长陈天炎说。
近年来,随着福州地铁线路的加密,对地铁运营管理、工程技术、车辆技术等岗位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每年福州地铁集团都从合作的四所高职院校中招聘近500名学生。
“由于较早接触地铁相关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实操性比较强,能够快速上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由学校到职场的跨越。”福州地铁集团人力资源部副经理曹晓芸说。
在中职院校福建省工业学校则有个老牌“订单班”——与宝马集团共建的best福州培训基地,外界更为熟知的名字叫“宝马班”。
毕业于“宝马班”的沈茂荣如今已经从普通维修工“晋升”为福州一家宝马4s店的车间经理,管理着二三十名维修人员,统筹全店的车辆维修进度和品质管控。
沈茂荣坦言,当初报考福建工业学校就是奔着“宝马班”去的。“‘宝马班’是标准的小班制教学,一个班才10多人,在学校与宝马集团共建的基地上课,宝马培训师解析重难点后,有不懂的就到宝马基地现场,真车操作,这样我们对知识点和技能都掌握得特别透彻。”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订单班”这一培养模式也并非顺风顺水。
“这几年,我们不再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办‘订单班’。”福州一家制造业企业的负责人坦言,毕业生高流失率挫伤了企业投入“订单班”培养的积极性,“一些学生选择升学,一些不愿意到生产一线,也有的对我们提供的薪资不满意”。在与他接触过的学生和家长中,不少人有着这样的观念——与其进厂,不如找个稳定轻松的岗位。
福建船政交通学院航海安环学院开展污水处理。图源:福建日报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国家双高”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高杰认为,在一些领域“订单班”遇冷,源自供需关系的变化。“‘订单班’是为了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衔接问题。当前,学生就业期待变高了,仅靠传统的‘订单班’解决不了企业缺工问题。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去思考。”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职业院校已经开始探索“订单班”的升级版。
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探索的“大订单班”模式,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据该校健康生活学院院长庄培荣介绍,学校力促食品相关专业与当地“大食品产业”的海欣、金冠、麦都等多家企业共建“订单班”,无论是实训、就业,都可以进行生企“双选”。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吴滨如则表示,该校目前的“订单班”已摒弃过去“来者是客”的思维,只面向行业龙头企业,瞄准高质量就业。“如与万华化学合作的‘订单班’,有超过90%学生进入该企业,经过回访,毕业生年薪普遍在13万~15万元。”
0 2
创新合作机制,拓宽产教融合模式
在新就业供给关系之下,“订单班”显然已不是职业院校为学生拓展就业的唯一出路。“我们更看重掌握一技之长,成为行业需要的人才。”在黎明职业大学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就读大一的张盈盈说。
5月9日上午,张盈盈和同学们在学院3楼的“侯国建劳模工作室”上课。指导老师正是全国劳模、八闽工匠,目前担任柒牌夹克生产车间主任的侯国建。
“平时接触女装设计比较多,而侯老师给我们讲男装版型,还有不少设计过程中容易忽略的细节和控制工艺,让我们受益匪浅。”张盈盈说。
侯国建告诉记者,工作室是由柒牌公司与学院共建,他平时会合理安排在校任教和在企业进行研发的时间,公司也认可他如今的“双重身份”。“我们希望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就能真正知道现在企业在做什么,有什么新材料、新工艺,这对他们今后建立自己的设计观将有一定的帮助。”
设立各类名师工作室只是黎明职业大学拓展全要素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
黎明职业大学的学生在上实训课。图源:福建日报
在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一间实验室让记者觉得似曾相识。
在这里,脚型扫描仪、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等专业人体评测设备一应俱全,能够开展3d脚型数据采集与分析、运动步态数据采集与分析、运动鞋穿着功能评测等专业实训项目,还可以进行真实的定制化生产。
眼熟,源自它就是个“迷你版”的安踏运动科学实验室。
近年来,为顺应地方行业发展需求,黎明职业大学打通石油化工和纺织鞋服两个领域设立了新材料与鞋服工程学院,但这两大专业基础难相通。该学院选择与行业龙头安踏合作,新成立全要素合作的安踏运动产业学院。
“以安踏集团的典型鞋服产品为载体,遵循‘原辅料研发—产品设计—智能生产—营销服务’的全链路,打破固有专业格局,按照‘鞋服类专业擅长材料化工’和‘材料化工专业聚焦鞋服材料’的思路,共建实验室,共同制定专业群培养方案,事实证明拥有复合型技能体系的学生,就业路也更宽了。”学院院长吕明旭表示。
如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视角已不是仅聚焦就业环节,还已经触及系统设计未来职业的进阶空间。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借由与安踏成立电商服务产业学院推出的“踏浪星”计划便是其中之一。“学生参加企业组织的实训,甚至是真刀真枪的‘双11’商战等等都可以累计积分,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获得企业的管培生资格,成为储备干部。”吴滨如说,而这一资格,原本企业只向985、211高校毕业生开放。
目前,在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已成立了国科数字产业学院、行云新能源汽车学院等多家产业学院。
我省职校学生认真备战2024年度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图源:福建日报
黎明职业大学则与钰齐集团、鸿星尔克等企业协同实施“师徒式”项目化教学,开展了“3年订单培养+3年进阶培养”的“技术精英”领航工程,助力学生从准员工―技术骨干―职业精英的进阶提升。
“我们聚焦区域高端企业及产业高端岗位核心能力,与企业合作开展精英人才培养,构建‘校企共导’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打造校企产教合作共同体。”该校副校长、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负责人李云龙说。
如今,在八闽各地,探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的“试验”正如火如荼开展。
在龙岩,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在学校设立“校中厂”,试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在企业中设立“厂中校”,强化岗位人才培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如今已打造了11个“校中厂”、7个“厂中校”。
宁德市建立起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解决校企合作有关事宜,引导各职业院校分门别类与当地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主导企业联办“冠名班”,形成工作合力。
0 3
紧贴行业需求,提升校企各方积极性
在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的实训基地,一款机器人在技术员陈昭钦的操控下,灵活穿梭于障碍物间完成目标任务。
“相比服务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受众面较小,目前主要有消防机器人、矿山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他们能到达人不能及、人不能为的危险环境中执行特殊工作。”陈昭钦说。
作为该校的毕业生,平日,在学生眼中,陈昭钦是“老师”,对特种机器人装配、操作等方面进行指导,他的正式身份,则是厦门南洋开诚鑫科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员工。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的实训。图源:福建日报
这是校企共同探索出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特种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企业,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也是全国特种机器人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学校与它们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共同承担特种机器人行业的教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研发等工作。”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副院长侯红科介绍说。
得益于这种合作模式,学生得以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组装真正产品,掌握实用技能。“这种合作模式职业院校还较少见。”侯红科认为,以往受困于关键技术壁垒,企业很难倾力投入校企合作,而市场化运作则消除了这些壁垒。
在徐州鑫科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看来,与职业院校的“联姻”源自产业人才的极度紧缺。“特种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每年人才缺口高达数万人。而此前国内还没有任何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开设相关专业。南洋职业学院在这一新兴领域有学科基础,对合作又有高度热情,校企可谓一拍即合。”
得益于三方合作,特种机器人产业学院为正在蓬勃兴起的特种机器人产业编写了多部教材,填补了行业空白。
服务“四大经济”,为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培养紧缺人才,成为近年我省头部职业院校密切与产业关系的着力点。在这一思路下,各院校专业设置纷纷由“学科导向”转变到“行业岗位需求导向”,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技术、融媒体等专业应运而生。
福建工贸学校的学生在上实训课。图源:福建日报
“我们的办学理念就是依托产业办专业,目前所设专业全部对接泉州九大千亿产业集群。”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副院长喻亮说,这与黎明职业大学提出的“亲产业”专业布局异曲同工。
“一些龙头企业合作意愿高,学生就业率高的背后,是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李云龙说。
但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坦言,希望进一步通过政策保障、体制创新,提升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投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大的瓶颈,在于产业系统的逐利性和教育系统的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李云龙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更多相关政策,助力解决这一矛盾。“对产业系统,用金融、土地、财税、信用等组合政策去激励;对教育系统要通过政策鼓励,对职业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实施二次、三次分配,在此基础上双方基于市场规律共同落地产教融合项目。”
而一些公办职业院校负责人则认为,公办院校与企业也希望探索以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开展合作,但常常面临无政策可依而难以推进、落地。期待相关部门不断探索和完善关于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
专家访谈
激发产教融合新动力
——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周建松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社会需要的技术蓝领基本都要具有高职及以上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日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周建松在厦门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周建松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迭代升级进一步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低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在很多领域已难以有效适应工程和技术的发展要求,这对高职教育定位与人才培养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在他看来,在新阶段,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要瞄准国家战略,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努力做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经营过程,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努力做到“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求”,真正使高职教育成为区域离不开、行业都需要的教育类型。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要主动作为,借助专业机构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搞清市场需要哪些紧缺人才,哪些人才过剩,结合本地产业布局,调整专业和课程。”周建松说。
同时,他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旧是培养应用型职业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现阶段,各地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视产教融合的重要契机,鼓励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和企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真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周建松坦言,现阶段一些所谓的“冠名班”名不符实,企业没有真正参与教学与管理,学生也没能真正走进企业实习。“要想把产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必须由政府或行业牵头,统筹学校、企业、行业、政府、培训机构等各方力量,建设区域产教联合体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把准市场脉搏,实现产教有机统一。”他建议,要深入推进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集团化办学和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把已经封闭甚至僵化的组织结构开放出来,激发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来源:福建日报
学党报心得体会篇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人均收入增长了,然而,勤俭节约这个词似乎消失在这个世界。勤俭节约在我们眼中就像一粒米,一棵草那么地微不足道。
唐代诗人李绅亦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论。意在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人们一直把这个词挂在嘴边,但是绝大部分的人真的做过勤俭节约的事吗?不,没有。
隋朝太子杨勇,极度奢靡,家中所用家具绝大部分都是纯金打造。而家喻户晓的雷锋叔叔勤俭节约,别人过新年都穿上华丽的新衣裳,他却始终穿着那旧军装。他珍惜一滴油,一粒米,一分钱他都不愿意浪费一分一厘。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爱护公物。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要俭办一切事情。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勤俭节约是美德,更是责任。如果我们再随意浪费,我们的眼泪将成为世界上最后的一滴水。
勤俭节约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要以勤俭节约为荣,以攀比浪费为耻,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