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写好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回顾书中的内容,我们在熟读书籍之后才可以写出一篇引人深思的读后感,92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超越自卑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1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2
最近我读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对自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其实吧每个人都会自卑,或多或少,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难免会对自己感到不满意。自卑并不可怕,但愿自卑之后,你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而不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自己有自卑感,在很多时候,她们觉得自卑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她们总觉得自卑是很消极的一种心里感受。但其实自卑并不可怕,自卑也不一定不好,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走出自卑,超越自我。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但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就比如说,身材较肥胖的女生看到个子较纤细的女生,就会油然而生出自卑感,再比如说;当颜值较低的女生看到面容姣好的女生也会产生自卑感。她们只不过在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究其原因,无非是对于自己过度不自信。当我们处于这种情况时,一定要努力走出来,尽管对自己某一方面不满意,但我们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从而找到自己自信的源泉,这才是超越自卑!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的,正是人类对自我所拥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断的超越自我,从而获取了巨大的进步。而自卑与超越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人生的旅途的道路上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自信。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3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他们不会合作。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重视对于孩子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能没有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我一直在培育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我将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经历作为参照物,不断修正自己的养育理念,关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当孩子读大学独立生活后,他自然表现出被大多数人喜欢的性格,他乐于交往、乐于助人、自主学习、积极上进、独立处事、坚持体育、感恩父母。
通过《自卑与超越》一书、第一次系统地领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心理学观点,我更加信服他的名言,“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4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当然,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卑感,但是同时人人都有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且具有唯一性,这种优越感对我们的激励是作出社会贡献的源泉。
正如前文之中所说,这本书有着简单而又深刻的含义,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让人更加清晰的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生活的意义。我们要试着发觉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避免由于这种心理而造成的失误,同时在追求优越感的激励之中努力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5
自卑与超越读完有快半年了,一直计划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一直也没有下笔。今天感谢马校长定的“正面管教学校讲师课程”的报名要求,让自己定下心来把读后感写下来。
网上看过很多人的评价,我发现评价并不高,与我自己对这本书的评价严重不符。我细想了原因,人生处在不同的阶段,读这本书能领悟到的知识点可能会完全不同。
当今社会太过于浮躁,阿德勒在开篇提到人生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奉献与合作是人生的真谛,可能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合胃口的原因之一吧。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自卑和超越》这本书的,首先,他开篇明确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的真谛,有的人可能认为这是老生常谈。
接下来,阿德勒开始向我们讲述,家庭、学校在一个人的发展中扮演者何等重要的角色。为人父母,分别应该给予孩子哪些方面的合作机会。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书中阿德勒认为的母亲角色,与现代社会女性解放的的思想不太契合,但是我觉得这本身并没有问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母亲操持家务并不代表地位卑微,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很多的全职母亲对于经营家庭做的不好,原因不在于她们自身,而在于她们没有受到该有的训练,她们对于成为全职妈妈会面临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没人提供知识的普及,更没有提供科学的训练。
对于学校,阿德勒还是从办学的目的入手,很快就揭开了各种办学乱象的面纱。接着阿德勒描述了他认为的理想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为人类的发展争取共同利益的伙伴。以这一目标为导向,阿德勒开始梳理教师的角色,师生关系的处理,如何培养孩子的合作与奉献精神。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因材施教,发掘潜能,教师将能收获教学带来的巨大的乐趣。
不恰当的评价与负面标签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设限。接着阿德勒对青春期这一人生重要时期进行的分析,这一时期不应是父母逐渐退席的时候。早期养育的不当留下的性格缺陷,有待于在青春期逐步发现并进行修补。
关于择业、社交和建立家庭,阿德勒也给出了建议。关于宗教,阿德勒的理解也很有启示。因此,我认为,《自卑与超越》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一本书。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6
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书中说一个人的性格在六岁前就形成,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对于个体性格特征影响的重要性。书中强调合作性的重要性,一个人具有合作的能力,就能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同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才具有生活的意义。书中讲到一些人具有性格缺陷:外貌特征具有缺陷被忽视的人和外貌优秀被溺爱的人。两者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忽视或者过度关心而失去合作能力,无法与社会沟通生活的人。
摘抄书中印象深刻的句子如下:
所有真正生命意义的真正标志: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可。但凡人们认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人或事,都具有此共性。
经验并非成功或者失败之母,我们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没有太大用处,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
只有渴望将自己融入社会整体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才能成功学会如何补偿自己的缺憾。只是想逃避困难的人,必然会落后于他人。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只有夫妻二人都将对方的幸福看得比自己的幸福更重要的时候时,双方才有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作,才会给予对方真正的爱。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一员,梦想着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6岁以前性格基本形成。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7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教育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听课、作业、游戏、劳动、与人相处等过程中心理不同,行为自然迥异。这为老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因此,教师想要顺利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必须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符合学生心理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生的情况有非常清楚、客观的认识,并依据其特点“对症下药”。
?学校的影响》一文还为我们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学生,其中对“懒惰”学生的分析让我对本班几位长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到:“懒惰的孩子从未尝过被击败的滋味,因为他们从没有面临真正的考验。他对眼前的问题总是尽量逃避,不肯轻易和人一较长短”。当他们失败时,他们会自我解嘲:我只是懒,不是无能。当他有一点点进步,老师鼓励他时,他会觉得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老师的关注关爱,何必努力去冒失去被重视的险呢?回想自己对本班那几位“特殊同志”的教育,和作者的分析完全吻合。看来,我所谓的严厉批评、温情陪伴、耐心讲解虽能解决一时之事,但都未触及他们那已经深入骨髓的懒惰心理。未来该何去何从,这真是一件“路漫漫兮其修远”的事。
超越自卑读后感篇8
这本书在我读大一的时候,老师曾向我们推荐,我尝试阅读了很多次,但却由于其文字枯涩难懂而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通过线上聆听该书的解读,我愈发冷静的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本质,自己的成长历程。
每个人心里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结,难以启齿。这些自卑的心理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个言行举止里。也许这会变成一种苦难压垮和摧毁一个人,也许这也会成为一种升华和造就。关键之处就在于个体如何对待自卑情结,寻求超越的方法,合理化自己的自卑情结。
这本书是阿德勒所著,他曾追随弗洛伊德,但二者在理论上的分歧却十分明显,纵使他们一并被划入经典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流派强调于人成长的背景,儿童时期的创伤容易导致性格的缺陷。在自卑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助,没有安全感,无法准确的认识自己。这种种都可倒推回我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只有清晰的认识了自己,理解到自卑的根本原因所在,才能够超越自卑。
日常生活中,自卑的体现往往可见于为人处世之际,拼命寻求优越感,合作能力很差,无法与他人和谐共进。超越自卑,就需要改变,重新认识世界,解读问题,与社会连结,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建立信心才会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从而建立自卑的屏障,超越自卑。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风铃读后感8篇
★ 礼仪书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