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范文网 >心得体会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7篇

读后感是在读完一本名著后有感而发的一种,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下面是92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论儿童教育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7篇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1

阿德勒是著名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的教育主张主要体现为心理分析与矫治。他强调社会兴趣和适应社会,通过心理治疗把儿童引导到对社会有益的方向。但是译者也提出了问题,当社会有问题时,环境无法改变,心理治疗的作用也有限。马克思则是一针见血的批判社会,提出社会革命。当然,作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阿德勒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人们总是在追求卓越。在儿童时期,对卓越的追求就已经显现出来。心理健康的儿童,会主动遵守纪律,重视秩序,以此获得别人的肯定。但是追求卓越也会引发竞争、攀比、嫉妒等现象,甚至有些孩子会自暴自弃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品质,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等,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懒惰是一种逃避的方法,可以缓解儿童当时的处境。池主任曾说,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但是对学生来说,哪一件应该做的精致呢?是每一科的学习成绩?还是音体美特长?无论怎么样,我们都应该肯定学生的长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上进。

“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儿童犯错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因此需要我们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道路上。儿童的自卑情结是由很多问题导致的。比如儿童身体是否健康,家人是否溺爱,家庭环境是否良好等。儿童不愿意做家庭作业,具有逃避任务和责任的倾向。同时那些缺乏勇气、不独立的孩子,渴望关注的孩子也有类似的倾向。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独立的勇气。

教师期待效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学生的行为,首先要改变他的思想,如果想要改变他的思想,就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了解他思想、行为产生的根源。了解原因以后,我们要采用积极的手段影响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帮助他们树立可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否定他们。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在环境的影响下,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教育孩子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儿童追求优越感是本性,但是表现方式会有差别。有的会遵守规则,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有的儿童因为不能做的更好,只能独辟蹊径:通过各种行为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因为儿童容易把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部分,好孩子与坏孩子。所以一旦达不到好孩子的要求,他们就只能通过别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努力的成长、成为大人以后,我几乎已经忘了小时候的想法是什么了。我们总是习惯用大人的想法去训诫孩子,却忘了他们多么的弱小与懵懂。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存在,我们应该多鼓励孩子们,犯错与失败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有直面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2

合上《草房子》,站在家中的阳台上仰望星空,我又有一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少年长篇小说。作品写了主人公桑桑刻骨铭心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自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的斗争;垂暮老人的人格光彩;大人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清楚却又朦胧的展现在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教育的六年。

书中的故事我们未必经历过,但无疑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那种发生在少男少女之间纯真的爱意,书中充满了悲悯的情怀,情节曲折,每个故事都在震撼我们的内心。

全书中,最能使我感到感动的,还是第二章:纸月。作者在本章中不遗余力地描写塑造了一个美得让人忍不住有保护欲望的“纸月”,纸月正如她的名字般,有一种唯美的感觉,仿佛就如同一张纸般不堪一击,弱不禁风。纸月写得一手好字,纸月的流泪,纸月的笑声,纸月的温柔,纸月的沉默,纸月的倔强,纸月的一颦一笑……都给桑桑带来了莫名的感觉。这一切的一切在作者的笔下描写的事如此真实,又如此的唯美。即使纸月是个私生子,但在孩子们的眼中,并不影响纸月的善与美。

草房子旁的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的,我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纯、什么是面对忧伤的勇气。

我心里不由的有些感动,桑桑与我的年龄大致相仿,然而他身上却有着现在的人们少有的童真、童趣、豁达与乐观。

虽然环境在变,心理、生理都在变,但桑桑的一切,孩子们所应拥有的特征全没变。他改碗柜为鸽笼,变蚊帐为渔网,与商人的讨价还价,与将一轮的师生情谊,与纸月的心照不宣,这一切的基本情感、基本欲望、基本行为都一如既往。

现在,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被利益、金钱所冲昏了头脑,在人生无止境的旅途中,停不下脚步,却忘了自己身在何处;在在信息化的时代里,却减少了人与人的交流,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却找不到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在梦中解脱内心的痛;现在,人们的情感思维在不断强化,却少了情感的抒发,而这在我看来,是最不该的。

文中的桑桑最不缺的就是情感的交流,他自愿当将一轮与白雀的送信人,不求回报;他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纸月;为了纸月,甚至不顾一切的以一人之身敌三个恶霸,最后鼻青脸肿;他心里一直有纸月,当班中有人传播他与纸月的绯闻,影响到纸月的正常生活时,他为了纸月向朋友拳脚相加。这种情感的抒发与表达,又是当今几人能做到的?

十年之后,即使他们各有各的生活,但他们互相都占据了对方心中的一个重要位置,也一定会是朋友。

去不到终点,就回到原点,相守那走不完的漫漫人生路。

我们一定都向往桑桑的质朴生活,我们一定都希望返璞归真。既然没有终点,就回到原点,相信我们都不在乎。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3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4

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伍剑老师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儿童教育小说 》。

在《外婆,生命的儿童教育小说》这本书里,我知道了那个久远时代,幼时离开父母的伍老师与年迈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艰辛岁月。他们虽然生活在僻远落后的山村,但外婆慈爱、勤劳、简朴、乐观却又无畏艰难,以苦为乐的个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正应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她常鼓励“我”努力读书,让“我”笑对艰难,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当时落后而贫穷的时代,外婆依旧是以微笑乐观面对生活。“外婆”失业以后,连买米的钱都没有了,她却坚定地告诉“我”:“没事,活人不会被尿憋死”“车到山前必有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有些人就因为遇到生活中的一点点困难,就退缩,难道他们不明白,在前进的路上,没有任何一条路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风雨中不怕失败的打拼才会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们现在的生活与他们那时候相对比,各个方面都要好很多,丰衣足食,幸福满满。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所拥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也要努力克服困难,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做一代新人。

读完这本书让我终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梦的路上,除了要坚持,肯努力外,还得要勇敢无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梦想。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5

蒙台梭利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导教育思想--尊重孩子。她认为:儿童具有人类所未知的能力,能够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应当把发展这些隐藏的潜能视为教育目标,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社会必须重视儿童,承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需求。

大部分人的儿童观,沿袭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需要不辞辛苦地把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很有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的味道。这是对儿童的无理催逼,尽管成人可能是出于爱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揠苗助长。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治理上的独cai者。他可以操纵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强行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由于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成人看似积极的、忙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了儿童的发展潜能。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

但是,成人并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盲目无知导致了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蒙台梭利曾这样指出"成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迷宫般的困境之中,但没有一个出口,因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错误在于他自身。有的成人会说他们热爱自己的儿女,为了儿女已经牺牲了自己;有的成人会说他们为了儿童已经做了他们所能做的一切;有的成人会说他们的做法完全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发展。然而,成人并不会轻易地承认自己犯了错误,反而会本能地寻找借口以力图挽回面子,所以,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仍不断地发生。尽管成人充满着激情、爱和为儿童的牺牲精神,但他们会无意识地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设置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

因此,蒙台梭利认为,要消除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促使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就必须在成人中进行一次剧烈的变革。成人必须从自己身上找到导致压抑儿童的那些无意的错误,并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成人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成人之父";成人自己的智慧通过精神的征服而变得丰富起来,并闪烁着精神的光芒,完全是由于他们曾经是一个儿童。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冒号我们必须"根除潜藏在我们心中的偏见。…我们必须抑制可能会阻碍我们理解儿童的那种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观念。"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必须意识到自然托付给他们的使命。就父母赋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们对社会有一个基本的职责,并掌握着人类的未来。"所以,父母不仅应该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的需要,更应该关心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净化自然已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以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他们应该关心世界上为承认儿童权利而进行的斗争,为建设一个适宜于儿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断努力。

对于教师来说,他们"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他们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进行活动。他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他们应该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指导,从精神上作好准备,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并掌握教育的方法,成为有效的教师。但是,蒙台梭利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完全避免评价儿童,或者我们必须赞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们可以忽视他心理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教师永远不能忘记他是一位教师以及他的使命就是教育。"

教师的任务不是口授言传,而是为儿童准备与安排一系列特定的环境,从中激发儿童开展文化的动机。

在蒙台梭利教学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孩子们有良好的学习纪律。孩子们应该是自由的,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内容,决定自己的工作时间。但,这并不表示孩子们是自由散漫的。蒙台梭利认为:"纪律须来自自由"。

这与我们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所谈到的纪律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认为所谓的让孩子遵守纪律就是培养一套军事化的常规:教师请小朋友坐的时候,大家都坐好,没有声音,手脚放好,似乎这就算是有纪律;教师请小朋友睡觉的时候,强制性地不许发出声音,这也算是有纪律;甚至,老师规定不许小朋友怎么做,而小朋友只要听从了,都可以称之为守纪律。可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中,这种孩子只是个彻底丧失本性的人,不是有纪律的。当一个人拥有自主的能力,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遵守生活上某些必须的规则时,我们说他是个受过纪律训练的人。其实,我们老师应该让孩子学习怎样活动而不是静静坐着。由于习惯和练习,他能很轻易而正确地表达在社会或社交生活上必须具备的言行举止。在幼儿园,我们所培养孩子具有这些特点是让他能有一种好的习惯,不只适用于学校环境,更要延伸到社会生活。

蒙台梭利教育中虽然十分重视"纪律",同时更重视"自由",她的教法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教法。她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但是蒙台梭利的自由性,并不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是对孩子的教育;并不是取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儿童在教育环境中的"自由",可以由以下教育活动的内涵来表达:

1.让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

2.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

3.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6

蒙田,在他的《自画像》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性情嘛,半开朗,半忧郁,合乎多血质与激动之间。”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留恋,而他的《随笔集》却成为了世界名著,这位怀疑论者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哲人。批评他的人却说,书中谈论自己不多,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文章缺乏条理,粗野生硬,乡里乡气等等。在崇拜与批判的两种声音下,我揭开了《随笔集》的第一页“致读者”,其中写道:“你不应该把闲暇时间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真逗,不让读者读,那又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写道:“我知道什么?”奇怪,既然不知道什么,又为何写上堂堂的几本书?他如鱼得水地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在现实与理想的门槛上来来回回,将自己与世界结合的完美无暇,这个历史老头着实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来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么吧!他知道“危险的谈判时机”、“坚毅”、“友谊”,还知道“良心”、“儿童教育”、“想象力”、“衣着习惯”……芸芸众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所不知,他从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从古埃及到法国,波澜壮阔,旁征博引。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副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论儿童教育读后感篇7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

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

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

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论师德心得体会参考7篇

教育的道与术读后感优秀8篇

论自卑演讲稿参考7篇

论赞美演讲稿7篇

论创新作文800字优秀7篇

论读书演讲稿800通用7篇

论赞美演讲稿最新7篇

论读书演讲稿800参考7篇

论师德心得体会精选7篇

论赞美演讲稿优质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805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